身旁是千溝萬壑的斷崖,腳下是隨時可能滾落的碎石,這群人來這里做什么?來給地球做 CT。
所以,勘探人員們必須扛著設備,一次次踏入那些羚羊都到不了的險地。但這種情況正在被改變,沿著他們的足跡,搭載星閃技術的物探設備,正連綴成一條數智化小徑。
物探隊員需先將爆破設備、震源車、節點儀等裝備運送至勘探區,再布設傳感器,來捕捉地層反射的地震波信號。這些信號被采集起來,經專業地震軟件處理解釋,最終會轉化成一幅用數據勾勒的山川地形圖。
而這條數據之路,以前只能靠工作人員用雙腳反復丈量,手動回收收數據。為什么勘探數據傳輸一直離不開人拉肩扛的傳統方式?
更棘手的是網絡的缺失。野外采集大多在偏遠地區,沒有寬帶和 WiFi 覆蓋,常規通信常規通信手段在這里幾乎無用武之地。
數據通路受阻,被層層阻礙,可每個工區、每個采集點的數據又必須收集。沒辦法,只能用最原始的 " 人肉搬運 "。隊員們一個勘探點要跑上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繁復工作讓人身心俱疲,數據采集效率也提不上去。
讓數據多跑路,隊員少跑路,這件事天經地義。但要做到這一點,得先讓設備學會 " 開口說話 "。
可設備光會 " 說話 " 還不夠,得說得及時。這時候,星閃和 5G 的結合就像給設備安上了實時對講機。星閃節點儀支持 5G/eLTE 便攜式物探網絡,采用 "Mesh 組網 ",無需固定光纜,基站間可自動形成信號接力,從而實現了 " 邊采邊傳 "。以前數據回收是人跟著設備跑,而星閃節點儀讓數據自己順著 5G 無線網絡跑,對野外采集工作的效率提升十分顯著。
星閃的物模塊,讓設備們先能對上話,而鴻蒙系統讓設備們默契協作。井場中,跑冒滴漏的預警、人員闖入的提醒,這些以前靠人盯的活兒,現在靠設備互傳信息就能自動搞定。
從單個設備 " 能說話 ",到 " 說得及時 ",再到多設備之間 " 說普通話 ",以星閃為起點,勘探信息的數據之路被打通了,數智化手段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智能化這件事,說起來好像很復雜,但有時也可以很簡單,就是讓設備代替血肉之軀,去人跡罕至的地方,走難走的路。
目前,中國石油勘探技術已躋身全球前列,淬煉出一批高精尖成果。而在能源領域,油氣行業更是數智技術應用的先行者,其數智化程度在各領域中位居前列。有數據為證:在油氣行業的七大場景(勘探開發、物探、測鉆、煉油化工、管道等)中,物探相關專利數量遙遙領先,涵蓋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模型、區塊鏈等眾多前沿技術。
所以,先進的勘探技術與領先的數智化探索一相逢,自然碰撞出星閃等先進技術在勘探領域的應用火花。
一幅智能風景。
在海洋、在沙漠、在戈壁、在險峰等,智能勘探將取代人拉肩扛,用數字化、網絡化勾勒出無人區的新貌,極大改善勘探隊員們的工作面貌。
東方物探提出的 " 四個一 " 目標,為我們描摹出了這副智能風景的樣子:一鍵數據采集、一鍵節點布設、一鍵數據質控、一鍵自主激發。這意味著現場作業將逐步實現無人化,從勘探方案的智能設計到作業路線的智能規劃,從節點設備的自主收放、激發過程的自主控制,到采集數據的自主分析、實時處理及實時解釋,當智能化從單點突破轉向全域滲透,無人區的勘探作業會更高效、更精準。
一幅綠色風景。
智能勘探,同時也意味著綠色勘探。可控震源、無線節點、高效采集等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的全面推廣,讓勘探過程向著綠色低碳、文明施工、清潔生產的方向前行。
在戈壁,可控震源的震動不再是漫天撒網,而是精準作業;叢林間,無線節點的布設沒有留下過多痕跡,勘探的腳步輕輕踏過,身后依舊是草木蔥蘢、鳥獸棲息;野外數據采集,不再需要人工頻繁往返,減少人類活動對野生環境的干擾……數智化讓油氣勘探與環境和諧共處,也讓油氣行業可以更輕松地完成能源綠色化轉型的時代重任。
一幅全球風景。
當中國油氣勘探在智能化與綠色化的道路上不斷精進,高端化的全球拓展與國際合作,也就成為必然。以星閃節點儀、國產勘探解釋軟件等軟硬件技術為例,隨著東方物探技術出海的腳步,有望一步步進入沙特、阿聯酋等地區,為全球能源勘探貢獻著中國智慧。中國 ICT 技術,必將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成為國際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智能中國的風景之所以動人,因為底色里藏著人的故事。哪怕是羚羊也到不了的地方,只要能為人們卸下幾分辛勞,中國科技總會循著足跡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