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欄目的第 92 期,在過去的半個月里,我們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聞和研究:
1)胡兀鷲的巢里,發現 600 多年前的人類物品
2)海豚大腦也會出現阿茲海默病特征
3)地理隔離的兩個鳥類物種,生下了混血兒
4)巨型蟒蛇嘔吐出了一整頭鹿
5)植物模仿受傷的螞蟻,來吸引蠅類
6)白蟻會種真菌,還會病蟲害治理
胡兀鷲考古
大自然里有一位人類古董收藏家——胡兀鷲。
最近,在西班牙南部,科學家深入調查了 50 個保存良好的胡兀鷲巢穴,并從中挑選了 12 個古巢進行詳細挖掘和分層分析。他們在巢穴里共收集到 2483 件遺骸和殘片,其中 226 件被鑒定為人工制品,約占總數的 9.1%。這些人工物品包括草鞋、籃子碎片、彈弓、草編繩等,就像一個天然的歷史倉庫。

巢穴中這些來自人類的物品覆蓋了很長的歷史跨度。利用碳 -14 測定法發現,其中一只草編鞋的年代大約為 675 年前,羊皮革片則來自 650 年前;也有一些比較新的物件,比如 150 年前的籃子碎片。
這些物品能保持至今,是由于鳥巢的環境條件非常有利——它們常常位于崖壁或巖洞之類相對隱蔽的地方,巢內干燥,溫度和濕度都比較穩定,有利于有機材料的長期保存。而且,同一個巢穴會被胡兀鷲世代重復使用,新材料就會和舊材料疊甲,形成年代疊層。

胡兀鷲大概率不是有意收藏人類物品。它們可能是在撿拾枝條的時候,不小心帶上了枝條上的人類遺留物,或者把人類的物品當作搭建巢穴的建材撿了回來,結果意外地讓自己的鳥巢成了人類文化的 " 檔案館 "。
除了人類物品,科學家還鑒定了巢穴里的動物殘骸,包括 2117 塊動物骨骼,還有一些蹄甲、毛發、鳥蛋殼等。他們可以通過分析這些殘骸,研究過去幾個世紀中當地動物種群的構成和食物鏈結構,了解生態系統的演變過程。
海豚老年癡呆
海豚也有可能得老年癡呆。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沿海河口水域擱淺或死亡的寬吻海豚,它們的大腦里竟然出現了和阿茲海默癥(也就是老年癡呆)類似的特征。

水體中一些藻類在特定條件下會出現暴發性繁殖,產生大量藻體和毒素,被水中的貝類、魚攝入,最終在海豚等頂級捕食者體內累積。科學家在海豚大腦中檢測到了一種名為 2,4- 二氨基丁酸(2,4-DAB)的神經毒素,這是一種非蛋白氨基酸,屬于藻類毒素的一種變體,被認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系。在藻華季節,科學家檢測到,海豚大腦中的 2,4- 二氨基丁酸水平比非藻華季高出大約 2900 倍。
科學家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對這些海豚的大腦進行了 RNA 測序,發現在一些關鍵通路上,藻華季節海豚大腦的基因表達模式和人類阿茲海默患者的大腦很相似。不僅如此,海豚大腦切片中還檢測到了 β - 淀粉樣蛋白(A β)沉積、tau 蛋白異常磷酸化等結構,這些都是阿茲海默患者的典型特征。

科學家表示,研究樣本來自 20 只擱淺死亡的個體,不能代表健康游泳的海豚狀態;要確認有害藻華和阿茲海默相關特征的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實驗和長期追蹤。但隨著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水溫上升,有害藻華發生得更早、更頻繁,持續的時間也更長,意味著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面臨著更高的神經毒素風險。
藍鴉綠鴉雜交
冠藍鴉和綠藍鴉兩個不同物種,竟雜交生下了孩子。
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后院里,一個觀鳥愛好者拍下了一只長相奇怪的藍色小鳥,它看上去像冠藍鴉,但臉部和羽毛細節又帶著綠藍鴉的影子,鳴叫時既能發出冠藍鴉的聲音,又能發出類似綠藍鴉的低頻聲響。它的照片被分享到社交平臺后,馬上被生態學研究者注意到了。研究者立刻趕過去觀察,利用霧網捕獲了這只奇特的小鳥,并給它取了血樣,隨后放歸。

基因分析結果顯示,這只小鳥的母系是綠藍鴉,父系是冠藍鴉,它是一例天然的跨物種雜交個體,也是首次在野外確認的綠藍鴉和冠藍鴉的混血個體。研究者表示,這樣的跨屬雜交在鳥類中極為罕見,而且這兩個物種的譜系,早在 700 萬年前就分道揚鑣,親緣關系已經深度分化。它們在地理分布上也不重合——冠藍鴉主要分布在美國中部和東部,綠藍鴉則以中美洲、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為主。

既然它們關系遠又有地理隔離,這次雜交是怎么發生的呢?因為氣候變化,綠藍鴉近年來一直在向北移動,冠藍鴉的棲息地分布也因為人類活動出現了一些微調,它們因此有了雜交的可能。研究者預測,冠藍鴉和綠藍鴉的重疊區未來可能還會擴大,氣候和環境變化讓原本沒有交集的鳥類相遇,也會改變自然界的物種界限。
蟒蛇吐鹿
因為天氣變冷,一條野外的緬甸蟒嘔吐出了一整頭鹿。
在美國的佛羅里達濕地,研究者發現了一條體型巨大的雌性緬甸蟒,它剛剛美餐一頓,吞下了一頭成年白尾鹿,腹部鼓鼓的;然而,幾天過去,它的腹部一點都沒縮小,似乎完全沒能消化白尾鹿。當地的氣溫很低,最低時甚至降到了 9.4 ° C。就在幾天后一個寒冷的夜晚,研究者再度進入沼澤,聞到了一股濃濃的腐肉味——那頭鹿被完整地嘔吐了出來,幾乎沒被消化,只有一些腐爛的跡象,而那條變回空腹的蟒蛇就在幾米之外游動。

蟒蛇吐出了鹿,主要是因為氣溫。蛇類屬于外溫動物,沒法像哺乳動物一樣自行調節體溫,全靠環境溫度來影響體溫。天氣溫暖的時候,它們的新陳代謝、消化吸收都進行得很高效;而一旦氣溫下降,這些生理過程就會減慢甚至停滯不前。一些實驗室研究發現,在溫度低于 20 ° C 時,某些蛇類就有可能出現嘔吐。

這次記錄說明,在自然條件下,即使是這樣的巨型蛇類,也可能因為溫度驟降影響了消化系統,而被迫放棄進了嘴的獵物。不過,這對于當地的生態系統來說可能不算壞事——緬甸蟒是入侵物種,還是強悍的捕食者,已經對佛羅里達的生態造成了重大的沖擊,如果因為天氣變冷無法獲取食物或繁衍后代,它們的數量可能會減少。
植物模仿螞蟻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一朵花聞起來竟然像一只受傷的螞蟻。
這種白前屬的植物名為 Vincetoxicum nakaianum,它的花看起來很不起眼,也沒有花蜜,但卻聚集了很多蠅類。經過仔細觀察,研究者發現這些蠅不是來采花粉的,而像是在探查、尋找什么,而這些花的常客是稈蠅科蠅類,它們主要以受傷昆蟲的體液為食。

于是,研究者檢測了花朵釋放的揮發性化合物,并在野外進行了誘引試驗,發現在 26 種揮發性化合物中,有 2 種對蠅類特別有吸引力,但幾種化合物需要特定的組合才能吸引蠅類。他們又采集了當地的螞蟻在受傷后釋放的揮發物,與花香的成分進行了比對,發現兩者在多個關鍵成分上很相似。

科學家認為,這種植物制造了一種氣味陷阱,把自己偽裝成受傷后漏出體液的螞蟻,吸引蠅類來探查。當蠅類落在花上時,就有可能接觸到花粉,把它傳播到其他地方,這樣一來,植物不需要給蠅類任何花蜜之類的實質獎勵,就能騙到對方的傳粉服務。這是首次有研究確認植物可以模仿螞蟻的化學氣味來吸引傳粉者,表明植物的擬態可能比我們想象得更加多樣。
白蟻打理真菌農場
白蟻不僅會種真菌,還有高超的 " 雜草 " 治理技術。
一些白蟻會在巢穴中培養可食用的真菌,把它們當作農作物來維護。白蟻給真菌提供適宜的環境和養分,而真菌反過來成為白蟻食物的一部分。這樣一來,白蟻就可以靠自己的真菌農場自給自足。

但凡是農場就有病蟲害的風險。對白蟻來說,最令蟻頭痛的就是入侵的真菌——一類名為炭角菌(Pseudoxylaria)的 " 雜草菌 "。如果它們趁機入侵,可能會取代白蟻的真菌作物。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研究了白蟻如何防范和治理 " 雜草菌 "。他們設計了幾組實驗,分別模擬雜草菌的輕度入侵、重度入侵,以及分區污染(把一片健康的真菌田和受到入侵的真菌田連在一起,看白蟻會不會分區處理)。
結果發現,白蟻不是發現雜草菌就一刀切,而是能根據入侵的程度和位置靈活變化策略。面對輕微入侵時,它們會把入侵的菌塊移除,用土包起來,并進行清理,這一套流程能壓制入侵的成功率高達 94.12%。如果入侵嚴重,光移除就不夠了,白蟻會整體包裹感染區,進行隔離封鎖。它們還能迅速區分出健康區和受感染區,在 85.71% 的樣本中,健康區得以保存了下來。

更神奇的是,白蟻用來包裹入侵菌塊的土球不是單純的泥土,而是經過它們處理的、攜帶了抑菌微生物的泥土。這些微生物既能抑制入侵的雜草菌,又不會大肆傷害自家的作物。
這項研究說明,不只有人類是種田專家,白蟻的這些行為很像人類在農田里所做的病蟲害管理——既清除感染源,也要隔離和抑制它們的擴散。小小的白蟻,可能比我們想象得更有智慧。
參考文獻
[ 1 ] 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y.70191
[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8796-0
[ 3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ece3.72148
[ 4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ece3.71875
[ 5 ]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abstract/S0960-9822 ( 25 ) 01126-1
[ 6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r2713
作者:貓吞
編輯:麥麥
題圖來源:Travis Mangione /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如需轉載請聯系 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