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鋰價在 "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 的熊周期中持續磨底,個體間的差距會以更具象化的形式呈現,比如業績。
截至 7 月 15 日,鋰鹽企業業績預告基本披露畢,22 家上市公司中共有 14 家給出上半年成績單(剔除 2 家目前無相關收入的還剩 12 家),喜憂參半,分化明顯:以天齊鋰業(002466.SZ)為代表的頭部廠商在成本優勢下率先扭虧為盈;而盛新鋰能(002240.SZ)等鋰礦資源自給率偏低的廠商則在存貨等資產減值沖擊下,繼續在虧損泥淖中掙扎。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引導之下,近來 " 反內卷 " 之風吹至鋰電行業,疊加海內外業內擾動因素,催動鋰鹽現貨 / 期貨及板塊股票均走出一波觸底反彈行情。
不過,據筆者了解,近期國內鋰鹽端還未有明顯減產趨勢," 反內卷 " 仍只是存在中長期的預期里。且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下半年供大于求格局仍難改變,鋰鹽價格仍將低位震蕩。這意味著,頭部企業的扭虧為盈并不代表行業拐點的到來,全行業拼成本、拼韌性的弱周期還將持續。
鋰價下挫,全行業承壓
梳理來看,12 家具備樣本價值的公司中,有 5 家預增,其中的天齊鋰業、威領股份(002667.SZ)扭虧為盈,贛鋒鋰業(002460.SZ)則為減虧,僅科達制造(600499.SH)、藏格礦業(000408.SZ)是實打實的盈利增長。
雖然預增,但實際情況或沒有賬面那么樂觀。比如,天齊鋰業的扭虧主要是成本錯配因素的減弱,預盈金額至多也只有 1.55 億元;贛鋒鋰業雖然減虧,但扣非凈利潤仍虧損 5-9.50 億元;科達制造、藏格礦業則主要靠各自的非鋰相關主業實現增長。
其余 7 家公司則紛紛預減,其中,盛新鋰能、江特電機(002176.SZ)虧損加劇;永杉鋰業(603399.SH)、西藏礦業(000762.SZ)、金圓股份(000546.SZ)由盈轉虧;中礦資源(002738.SZ)、川能動力(000155.SZ)則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
數據顯示,自 2022 年末碳酸鋰價格自 60 萬元 / 噸高點下跌以來,兩年的時間依然未能觸底,今年以來依然延續震蕩下跌趨勢。據卓創資訊數據,今年 1-6 月,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在 69910 元 / 噸,較上年同期下跌 32.36%,較 2024 下半年均價環比下跌 9.44%。期間,最高價出現在 1 月下旬,在 77000 元 / 噸附近,最低點則在 5 月底,一度跌破 6 萬元,刷低至 59600 元 / 噸。截至 6 月 30 日,電碳收于 62300 元 / 噸,較年初下跌 18.03%。
從成本來看,5-6 萬元 / 噸是國內礦石提鋰企業的最低成本線,國內能夠達到這一水平的也就天齊鋰業、中礦資源和永興材料等,更低的成本則只有鹽湖提鋰才能達到。換句話說,隨著鋰鹽價格不斷下挫,已經跌破諸多廠商的成本價,甚至已經無限逼近天齊鋰業等 " 一體化 " 企業的成本。
業績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原料高度自給的天齊鋰業、中礦資源僅能實現保本和微利,半自給的贛鋒鋰業、盛新鋰能等則只能錄得虧損。
另外,在鋰鹽價格下跌背景下,存貨減值成為諸多廠商業績下降的 " 禍首 " 之一。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減 47.91%-55.80% 的川能動力就在業績預告中稱," 受鋰產品市場價格下降的影響,公司根據生產經營需要,靈活調整經營策略,本期末存貨較期初有所增加,本期末對部分存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預虧 7.2 億元 -8.50 億元的盛新鋰能也提到," 公司根據會計準則對存貨計提了資產減值準備,預計公司本報告期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影響了公司本報告期的利潤。"
" 反內卷 " 疊加行業擾動,短期觸底反彈
不過,就在跌破 6 萬元 / 噸關口后,近來,無論鋰鹽現貨 / 期貨抑或鋰礦板塊股價,都有止跌回升趨勢。其中,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由 5.8 萬元 / 噸最高升至 6.8 萬元 / 噸左右,同期國內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市場均價則從 5.9 萬元 / 噸反彈至 6.5 萬元 / 噸附近。
A 股市場上,鋰礦板塊也出現躁動,其中,6 月 23 日 -7 月 14 日,天齊鋰業累計上漲 16.71%,
贛鋒鋰業、永興材料、中礦資源等漲幅也均在 13% 以上,最近兩日則有所回落。
點燃這一次反彈行情的核心催化之一是 " 反內卷 " 預期。從 2 月份公平競爭座談會召開,到近期多家重點車企主動承諾支付賬期不超過 60 天,再到 7 月 1 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 " 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 "," 反內卷 " 的呼聲逐漸從光伏、新能源汽車、鋼鐵、水泥等領域不斷延伸,鋰電行業也迎來預期。
"7 月宏觀情緒向好拉動盤面價格反彈,疊加需求淡季不淡季,小米汽車 28 萬臺大定,礦價隨鹽價快速跟漲,新倉單生成速度較慢,加上近日市場流傳宜春礦業局要求當地八處鋰礦編制儲量核實報告,進一步引發供應收緊預期,短期仍然是偏強運行。" 在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李攀看來," 反內卷 " 之外,行業內外的擾動也推動了鋰鹽近期的反彈走勢。
不過,據筆者了解,眼下鋰鹽行業并未有大規模的去化動作。有鋰鹽上市公司人士向筆者坦言:" 雖然當前的價格讓大家都很難受,但誰也不愿意主動大規模減產,畢竟上一輪上行周期時各企業積累下的利潤給了大家底氣,就看誰能抗得更久了。"
卓創資訊富寶鋰鹽分析師韓敏華也向筆者表示," 近期國內減產行為較為有限,頭部生產企業開工多數維持平穩,個別企業存常規檢修行為,并未出現反內卷聯合減產的現象。"
根據 2024 年報,盡管去年多企業虧損,但披露產銷數據的 12 家鋰鹽上市公司中,僅有藏格礦業等 3 家公司產量有小幅縮減。而據上海鋼聯數據,今年以來,碳酸鋰產量明顯還在增長。
百川盈孚最新數據也顯示,7 月 7 日 -13 日當周,國內碳酸鋰產量為 1.82 萬噸,處于 2020 年以來的歷史最高位,環比增長 2.6%,行業開工率為 44.23%,環比增加 1.1 個百分點。
" 當前外有關稅沖擊、出口環境惡劣,加劇國內產能過剩;內有多行業長期有規模無利潤,行業生態日益惡劣,已陷入低價通縮循環,因此治理無序競爭、調整產能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反內卷勢在必行。" 李攀說,但在碳酸鋰方面,礦端過剩的格局未改,而 " 反內卷 " 主要針對鋰電下游,反而拖累需求。
這意味著,此番反彈并無基本面支撐,大概率沒有持續性。用李攀的話說就是," 待宏觀情緒降溫回歸基本面敘事后,預估 8 月碳酸鋰均價將會下行。"
供大于求基本面難改,鋰價仍將低位運行
回歸至鋰鹽基本面,無論國際還是國內,供大于求依然是主旋律。
放眼海外,主產國產量提升,諸如澳大利亞格林布什、智利阿塔卡瑪鹽湖等項目仍處于穩定高產階段。阿根廷礦業企業協會預計,2025 年該國碳酸鋰產量將達 13.18 萬噸,同比增長 77%。同時,包括津巴布韋卡瑪蒂維鋰礦在內的多個非洲新項目也步入收獲期。
而在國內,成本更低的鹽湖項目也將陸續投產,比如鹽湖股份年產 4 萬噸鋰鹽基礎一體化項目今年將生產 3000 噸碳酸鋰;中國鹽湖集團旗下的青海匯信 2 萬噸 / 年高質碳酸鋰項目近日試車成功;贛鋒鋰業旗下四川贛鋒年產 5 萬噸鋰鹽項目預計年內釋放產能至最優水平。
上海鋼聯的數據顯示,按照目前現有的供需格局來看,2025 年全球鋰需求量為 132 萬噸 LCE,2025 年全球鋰供給量為 160 萬噸 LCE,全年累庫 28 萬噸 LCE。2025 年再生端有 8-10 萬噸 / 年 LCE 產量;如果需求在 130-135 萬噸 LCE,那么對于原生資源的需求在 120-125 萬噸 LCE需求量區間,對應鋰鹽價格在6-6.4 萬區間。
當然,若鋰鹽價格持續低位甚至繼續下殺,則有望給供需帶來積極影響。李攀指出,當碳酸鋰月均價低于 6 萬元,且維持一定期間,預計會形成鋰礦和鋰鹽去庫;在 7 萬以下,鋰資源項目的經濟性變低,會導致供給增速放緩。
展望后市,其認為,按照新能源對鋰的需求量增速看,未來幾年仍舊能夠實現 15-20% 的增速,但從平衡表看,供需緊平衡或在 2027 年。" 預估 2025 年下半年碳酸鋰現貨價格波動預計維持在 5.6-6.8 萬 / 噸的區間;2026 年全年價格預計維持在 5-7 萬噸的區間。"
韓敏華也表示,下半年來看,鋰鹽供過于求的格局難有實質性的逆轉,市場價格預計維持區間震蕩走勢為主,主流價格運行區間或在 5.5 萬元 / 噸 -7.5 萬元 / 噸。
上述的鋰鹽上市公司人士還提到," 伴隨價格的不斷下挫,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選擇參與碳酸鋰期貨套保或加大套保業務的額度,以期能更好地規避價格波動的風險。這意味著,在短線上行后,上方面臨一定套保壓力,未來鋰鹽價格或仍維持低位震蕩走勢。"
比如,成本優勢領先的鹽湖股份也在今年 5 月底公告開展碳酸鋰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其開展業務的保證金及權利金上限為不超過 5400 萬元,且任一交易日持有的最高合約價值不超過 2.4 億元。
無獨有偶,坐擁亞洲最大硬巖型鋰礦的融捷股份(002192.SZ)在 6 月初公告擬增加 2025 年度的商品期貨套期保值額度。公司稱," 由于近期碳酸鋰價格波動較大,原有期貨套期保值業務保證金額度已不能滿足現有業務的需求,公司擬將保證金增加至不超過 6000 萬元,預計任一交易日持有的最高合約價值增加至不超過 3.50 億元。"
實際上,自 2023 年 7 月國內碳酸鋰期貨上市,產業鏈企業通過其套保的各方面條件已經日漸成熟,反過來也促進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所形成的價格合理性和指引性隨之增強。(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蘇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