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6 日,A 股創新藥板塊表現強勢,成分股當中廣生堂(300436.SZ)上漲 16.55%、我武生物(300537.SZ)上漲 15.90%,哈三聯(002900.SZ)、潤都股份(002923.SZ)、奧賽康(002755.SZ)、萬邦德(002080.SZ)、麗珠集團(000513.SZ)、力生制藥(002939.SZ)、聯環藥業(600513.SH)等實現 10CM 漲停。
消息面上,7 月 15 日國家醫保局啟動第十一批藥品集采,明確遵循 " 集采非新藥、新藥不集采 " 原則,創新藥未被納入集采范圍,市場預期創新藥企業盈利空間受政策保護,帶動相關概念股走強。
集采藥品均為已上市多年、已過專利保護期、多家企業生產的品種,即臨床使用成熟的 " 老藥 ",而創新藥不被納入集采范圍。
據介紹,成熟 " 老藥 "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長期臨床使用中得到驗證,將其納入集采,可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前提下,通過集中采購降低價格,讓患者獲得質優價廉的藥品。而新藥通常還處于市場推廣和臨床數據進一步積累階段,暫不集采有助于保障臨床用藥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該原則旨在保護醫藥行業創新積極性,鼓勵企業投入研發,推動醫藥創新發展。與醫保目錄談判相銜接,排除了通過談判新進入醫保且仍在協議期內的品種,避免創新藥因集采受到價格沖擊,讓企業能從創新成果中獲得合理收益,從而有動力持續開展新藥研發。
此次以 2025 年 3 月 31 日為品種遴選截止時間,從 122 個符合 "7 家及以上過評企業 " 的品種中進行篩選。
首先排除了 2024 年省級醫藥集中采購平臺采購金額<1 億元、尚未啟動一致性評價、存在裝置適配風險、協議期內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新進入醫保目錄首年的競價藥品等情形,保留了 75 個品種。如他氟前列素滴眼劑、林可霉素注射劑等因 2024 年采購金額小于 1 億元未納入,奧美拉唑碳酸氫鈉口服液體劑因在談判協議期內不納入。
之后又經臨床和藥學專家咨詢會,以及相關部門對專利情況、臨床使用風險等綜合分析研判,最終確定 55 個品種納入集采報量范圍。
資源傾斜,為企業注入研發動能
對于創新藥而言,集采通過 " 以價換量 " 大幅降低仿制藥價格(如第十批集采中阿司匹林降至 3 分錢 / 片),而創新藥因未被納入集采,其價格體系得以獨立運行。
這一政策設計使仿制藥市場成為 " 成本競爭紅海 ",而創新藥市場形成 " 價值競爭藍海 "。例如,2024 年醫保談判中,25 個創新藥談成 23 個,平均降價 61.7%,雖仍有降價壓力,但相較于仿制藥的 " 地板價 ",創新藥仍能保留較高利潤空間。
醫藥市場資源也在向創新藥傾斜。據統計,2018 年以來,國家組織藥品帶量采購累計節省醫保基金 4400 億元左右,其中 3600 億元用于談判藥,粗略估計集采省下來的 80% 資金都用于創新藥。
而這直接激發了創新藥企業的研發能力與熱情。例如,恒瑞醫藥 2024 年研發投入 82.28 億元,占銷售收入 29.4%,創歷史新高;中國生物制藥研發投入 50.9 億元,占收入 17.6%。
此外,力生制藥通過實施 " 內生外引 " 戰略,采取自主研發、合作開發、許可引進及 CMO 孵化等多元化模式,拓展細胞與基因治療業務,完善原料藥 - 制劑一體化布局,強化產業鏈協同,提升技術壁壘和產品附加值。
2024 年公司研發費用為 1.27 億元,較 2023 年的 1.04 億元增長了 21.56%,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提升至 9.54%。
聯環藥業創新藥主要布局心血管、泌尿系統、抗腫瘤藥、呼吸系統等方面。目前有 6 個創新藥,除了進入Ⅲ期臨床的 LH-1801 外,還有 2 個正在進行 I 期臨床試驗,3 個處于臨床前相關研究。
2024 年公司研發費用為 1.55 億元,同比增長 16.99%。若考慮資本化研發支出,2024 年研發投入合計 2.77 億元,同比增長 95.93%,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 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