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在填補內心的空缺,
還是會陷入更深的執念?
文 | 銀河紐帶
編輯 | 羊羊、Joy
我想今晚能在獎杯里倒上一點酒,敬我在天上的爸爸媽媽一杯。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6 月 21 日,第 27 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仇晟導演的新片《比如父子》拿下藝術貢獻獎,在獲獎感言中引用李白的經典絕句《月下獨酌》,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引得現場一片感動。
影片的誕生源于一段深埋在導演心底的往事:
15 歲那年,父親在他中考期間離世,未能好好告別成為他多年的執念。終于在 2025 年,這部融合了個人記憶、科技元素與復雜親情的電影,讓他與心中那個糾結的自己達成了和解。
與父輩的告別與和解,是藝術史上的重要母題之一,仇晟導演這次引入AI" 復活 " 父親的新概念重新詮釋這一母題,也讓人十分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簡言之,如何借助技術完成情感表達。
仇晟畢業于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后赴香港攻讀電影碩士,正式踏上電影創作之路。
他的長片首作《郊區的鳥》曾獲得 FIRST 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片,新片《比如父子》是他將個人記憶、科技元素與復雜親情融合的作品。
區別于其他 AI 標簽的作品,《比如父子》中對 AI 元素的應用體現在故事概念維度,而這種技術與情感的深度交織,顯然讓影片的藝術性更加濃郁,也讓人進一步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他還透露,未來還將延續對前沿技術的探索,目前正在創作的科幻劇本,聚焦于腦機接口與夢境的關系,更深度地探索現實與虛幻的邊界。
這會是一部帶有啟示錄性質,但又很好看的電影。
01 以情為核:AI 重構父子關系 讓情感重新流動
15 歲那年,仇晟的父親過世,那時的他正身處中考的關鍵節點,直到考試結束,班主任才將父親離世的消息告知了他,隨后他被帶到殯儀館,家人遞來一份悼詞,讓他對著親朋好友念出來,可當他接過悼詞,大腦一片空白,上臺只說了半句話便哽咽著再也說不下去。
這件事,成了他心中難以釋懷的遺憾與心結。
2015 年,從電影學院畢業的仇晟,萌生了將這段經歷拍成電影的想法。
他寫下一個劇本,講述少年在父親喪后于城市中七天七夜的流浪歷程,然而,這個劇本因始終找不到合適的結尾而被擱置。
轉機出現在 2020 年,一則韓國母親用 AI 手段復活女兒的新聞,如一道靈光擊中了仇晟。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也藏著 " 復活 " 父親的隱秘欲望。可 " 復活 " 之后,迎來的會是美夢還是噩夢?
帶著這樣的思考,他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歷與情感,電影《比如父子》的劇本創作思路逐漸清晰。
仇晟說道:
我想探討的是,當我們借助科技 " 重現 " 逝去的親人,究竟是在填補內心的空缺,還是會陷入更深的執念?
父親無疑是《比如父子》的關鍵,為此,仇晟重新梳理了有關父親的生平,他重訪了小時候住過的地方、見過的親人,聽他們講述家族史,回憶起和父親在運河邊釣小龍蝦等溫馨時刻、父親偶爾流露出的溫柔時刻 ……
這些回憶有很強的治愈作用,讓我對父親有了更多的理解。后來在創作時,我會把這些碎片擺在桌面上,重構出父親的形象,然后讓這個‘活’過來的人物告訴我,他會做什么。
借此,仇晟在電影中,以一種 AI 的形式 " 復活 " 了父親,逐漸顯露了父親當年不為人知的艱辛與苦楚,也呈現出,理解與包容才是親情中最珍貴的部分。
為了展現這場與 15 歲的自己對話、與父親和解的過程中,仇晟用父子拳臺對壘的隱喻,具象化了和解過程中的內心情緒,視覺上也充滿著力量。
談及為何選擇拳擊作為父子關系獨特的隱喻與表達載體,仇晟解釋道:
父親有些表達愛無能,兒子對父親的情感也難以言說,而拳擊就像他們之間的摩斯密碼,通過出拳的輕重、節奏,傳遞著那些無法用言語傾訴的情緒。
同時,拳臺也像一個微縮版的家庭,父子二人在上面的博弈,既有力量的較量,也有情感的碰撞。
用這種形式表現親情中的 " 相愛相殺 ",更能讓人體會到父子間復雜且深厚的情感關系。
仇晟說道:
在東亞家庭里,父子關系要復雜得多。即便子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父親,父親的影響仍會像影子一樣縈繞在生活中,我的電影就是想展現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絆。
人類的情感并不相通,但是相同。
許多觀眾在看完電影后,都忍不住回憶起自己與父親的過往,有人開始嘗試與多年不和的父親溝通,有人則在電影中找到了與逝去父親告別的勇氣。
仇晟表示:
我最初只是想完成自己的一場告別,沒想到能引發這么多人的共鳴,說明親情是人類共通的情感,而科技與親情的交織,又是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
當然,創作的過程也是不斷思考的過程。
隨著電影制作進入中后期,仇晟對于自己和父親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
尤其在剪輯時,他突然明白,如果自己始終靠這種虛擬的方式去尋找情感寄托,反而會忽略現實里的一些關系,這顯然也是父親不愿意看到的,那與其沉溺當中,不如 " 放下 ",這可能才是真正的和解。
畢竟,任何一個父親的終極夙愿都是:孩子可以在沒有自己的未來越走越好。
02 逐夢光影:理工學霸轉型導演 創作路上不斷蛻變
正如《比如父子》的創作過程,仇晟的電影之路,也是不斷了解和認識自我的歷程。
他與電影的緣分始于一場 " 偶遇 "。
高三那年,他偶然看到格斯范桑特的《我私人的愛達荷》,片中關于密西西比河的蒙太奇畫面讓他產生強烈恍惚感,仿佛親歷,那一刻他意識到電影有替換記憶的魔力,萌生了做電影的沖動。
那一刻,我意識到電影有種替換記憶的魔力,心里突然就萌生了做電影的沖動。
可當時距離高考僅剩兩個月,報考電影學院需要藝考,時間根本來不及。
仇晟作為 " 學霸 ",高考順利考入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這是很多學子艷羨的目標,但即便如此,他對電影的熱愛從未消減,在清華大學期間,他加入了電影協會,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拍短片。
或許是天賦使然,仇晟創作的短片意外獲得了不錯的反響,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
致使他在本科畢業后,放棄了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發展機會,遠赴香港攻讀電影碩士,正式踏上了電影創作之路。
期間,之前學習工程的積累自然成為了他的優勢之一,讓他在理性思考、技術理解和嚴謹應用上有自己的差異化勢能。
在他看來,理科中的 " 格物致知 " 精神與電影創作并不矛盾。
無論是做科研還是拍電影,都是在探索真理,只不過前者用公式和實驗,后者用鏡頭和故事。
2018 年,仇晟完成了長片首作《郊區的鳥》,影片聚焦導演故鄉杭州城市變遷中的青春記憶,展現出他對過往記憶,和現實觸感細膩的捕捉能力。
然而,從《郊區的鳥》到《比如父子》的 7 年間,他的創作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2020 年初的疫情讓整個行業陷入停滯,原定的拍攝計劃被迫擱置,他不得不 " 逼著自己坐在書桌前,一遍遍修改劇本 "。
但也正是在這段停滯期里,他經歷了從青澀到成熟的創作蛻變。
一方面,他持續吸收前沿技術知識,逐漸形成了 " 技術為情感服務 " 的創作理念;
另一方面,他不斷與內心的遺憾對話,通過重訪舊居、與親人交流家族史等方式,一點點拼湊出父親的完整形象,為《比如父子》中 AI " 復活 " 父親的情節積累了真實的情感厚度。
03 技術賦能 : 從個體情感到群體共鳴 探索作品的更多可能性
《比如父子》中,AI 技術 " 復活父親 " 是核心情節之一。
近幾年,仇晟也密切關注著 AI 的發展,并將近年來 AI 的新變化,融入到劇本中。
不過,電影中并沒有直接使用 AI 軟件或模型,而是通過視覺影像構建了一個 AI 的進化流程。
這樣看,在《比如父子》中,AI 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具,更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是具有溫度和情感的內容支撐點。
它承載著兒子對父親的思念、遺憾和眷戀,同時也能讓人更深刻地體會到科技發展帶來的情感沖擊。
以及,通過 AI,電影也探討了科技與人性的邊界,這令 AI 元素超越了技術層面,成為探討情感與倫理的媒介,即:
當我們用技術 " 重現 " 親人時,得到的究竟是慰藉還是更深的孤獨?
顯而易見,這種 " 復活 " 時而帶來慰藉,時而引發混亂,恰如現實中人們面對逝去親人時的復雜心緒。
對此,仇晟認為,縱然科技可以帶來便利與慰藉,但不能替代真實的情感聯結。最終,他在電影中讓主角走出對 AI 父親的依賴,回到現實生活,這也是他自己的選擇。
AI" 復活 " 的父親,終究是基于我們記憶的投射,它無法真正替代那個活生生的人。
《比如父子》上映后,仇晟和團隊做了一些路邊 QA 活動,歡迎影迷來提問、質疑。
讓他意外的是,觀眾對電影有著許多新奇的解讀,這給了他很多啟發。
有人說給父親的悼詞是輸入給 AI 的命令行,這種角度我之前完全沒想過。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電影的理解也會不一樣。
大家的解讀讓電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讓我在后續的創作中會更加注重作品的包容性。
總的來說,從個人的情感記憶,到借助技術完成的藝術表達,仇晟用《比如父子》講述了一個關于愛、遺憾與和解的故事。
未來,這位有著理工背景的導演,還將帶著他專業性的 " 格物致知 " 精神,在電影中繼續探索更多可能性。
能通過技術手段讓觀眾產生共鳴,引發對科技發展和人性的思考,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接下來,我想拍愛情片,也想繼續做科幻題材。只要故事能觸動我,不管是懸疑、喜劇還是別的什么,我都愿意去嘗試。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多樣的,電影也應該呈現出豐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