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 CoPoS 量產或推遲至 2029 年,可能迫使英偉達調整芯片設計策略,轉向替代架構。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野村證券最新研究顯示,由于技術挫折,臺積電的 CoPoS 封裝技術的量產時間可能從原計劃的 2027 年推遲至 2029-2030 年。
報告稱,這一延遲可能促使英偉達在其 2027 年計劃推出的 Rubin Ultra GPU 上采用多芯片模塊(MCM)架構,類似于亞馬遜的 Trainium 2 設計,以規避單一模塊封裝的限制。
對 AI 產業鏈來說,野村分析稱,臺積電可能將 2026 年芯片后段資本支出轉向其他技術如 WMCM 和 SoIC,同時 CoWoS 產能分配將成為關鍵監測點。
CoPoS 技術面臨重大延期,英偉達被迫調整產品路線圖
據報告介紹,CoPoS(chip-on-panel-on-substrate)技術旨在通過更大的面板尺寸(如 310x310mm)提升面積利用率,支持英偉達等客戶的 AI GPU 需求。
但野村的產業調研顯示,臺積電的芯片級面板基板封裝技術(CoPoS)發展進度明顯放緩。原本計劃在 2027 年實現量產的時間表可能推遲至 2029 年下半年。
這一延期主要源于技術不成熟,特別是在處理面板與晶圓差異、更大面積的翹曲控制以及更多重分布層(RDL)等關鍵技術挑戰方面。
CoPoS 延期將直接影響英偉達的產品規劃。
野村預計,英偉達的 Rubin Ultra GPU 原本預計需要多達 8 個晶圓大小的 CoWoS-L 互連器來整合所有芯片和小芯片堆棧,而 CoPoS 的延遲可能迫使英偉達轉向 MCM 架構,將四個 Rubin GPU 分布在兩個模塊上,通過基板連接。
這一調整類似于亞馬遜 AWS 的 Trainium 2,后者使用 CoWoS-R 和 MCM 將計算芯片和 HBM 置于有機互連器上,再置于單一基板。野村證券認為,此類變化可能幫助英偉達規避延誤,但也可能增加設計復雜性和成本。
臺積電資本支出分配面臨調整
在產能方面,野村維持對臺積電 CoWoS 產能的預測,預計 2025-2026 年底分別達到 7 萬和 9-10 萬片晶圓月產能。
在 10 萬片晶圓月產能水平下,報告預計臺積電不會進一步提前采購 CoWoS 產能設備,但可能通過提升生產效率來實現有限的產能增長。
隨著 CoPoS 量產推遲,臺積電 2026 年后段資本支出(通常占總預算 10%)可能更多投向晶圓級多芯片模塊(WMCM)和系統集成芯片(SoIC)技術。
報告警告稱,市場對 WMCM 的預期可能過度樂觀,而對 SoIC 的預期則較保守。
報告還列出了多家 FOPLP 設備供應商,包括至圣工業、天虹科技、友威科技等,涵蓋從載體粘合到自動光學檢測的工藝設備。野村認為這些公司可能受益于 CoPoS 相關投資,但技術延誤也可能推遲其設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