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的上述舉措也受到了汽車供應鏈產業界的大力支持,被解讀為中小企業緩解資金壓力、加速研發創新的重要推助器。該舉措推進至今已一月有余,那么車企縮短支付賬期對供應鏈的影響幾何?近期部分汽車供應商披露的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受車企支付賬期調整影響,有企業的盈利能力不升反降,與預期出現較大偏差。
供應鏈企業披露:賬期調整致虧損擴大
7 月 13 日,云內動力在 2025 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中稱,因公司調整了與主要客戶的產品結算模式和結算周期,導致上半年發動機產品平均銷售單價有所下調,單位產品毛利率同比下滑,進而導致公司虧損擴大至 1 億元 -1.5 億元。
這是過去一個多月來,A 股首家披露車企承諾 " 將支付賬期統一至 60 天內 " 以來因賬期調整致業績下行的汽車供應鏈企業。
數據顯示,2021 年至 2024 年、2025 年 Q1,云內動力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周轉天數分別為 102.65 天、189.45 天、155.39 天、95.13 天,雖然整體呈持續下滑趨勢,但均超過車企近期承諾的 "60 天內支付 " 周期,不過此前業績虧損并非受應收賬款賬期縮短影響。
根據云內動力 2023 年、2024 年業績報告,業績虧損主要受研發投入高、期間費用高、銷量未達預期等因素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云內動力于 2023 年、2024 年,單臺發動機毛利率均同比上升。
顯然,云內動力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與過去幾年的發展走勢截然不同,重要影響因素變更為 " 調整與客戶的結算模式和結算周期 ",具體調整情況仍有待半年報披露。
事實上,此前業內已對車企縮短支付賬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了一定預警。
在車企承諾 " 將支付賬期統一至 60 天內 " 不久,產業鏈爆料,有部分供應商接到客戶通知,要縮短賬期,企業需將產品的價格調降 10%-15%;更有車企將開發費用等攤銷到零部件單價上,導致零部件企業需要賣更多的貨才能賺到同樣的錢。這意味著,賬期雖然縮短了,但車企的經營壓力實際還是通過賬期的形式轉嫁到供應鏈企業身上,有悖政策初衷。
另有消息稱,近年來中小企業為抓住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投入支出大幅增加,導致企業現金流緊張,亟需回款以滿足日常經營需求,這部分企業未到約定還款期限的應收賬款也容易遭到下游客戶 " 打折回款 " 所裹挾,變相降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甚至虧損。
某行業人士分析稱,隨著國內車企逐步掌握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話語權,供應鏈企業的地位越來越低,車企通過縮短賬期裹挾供應商降價的行為,并不利于行業發展," 供應商淪為工具人,沒有足夠的利潤去創新。"
分析近期多家汽車供應鏈企業 H1 業績預告發現,同質化越嚴重的產品,面臨的競爭越激烈,產品降價也越明顯。
那么,類似云內動力的遭遇是否具有普遍性?從截至 7 月 14 日 A 股汽車供應鏈上市公司披露數據看,尚屬于個例,而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且在手訂單較多的供應商,于今年上半年仍有不錯的業績表現。
內卷式競爭是政策效果打折主因
《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等政策的施行,旨在解決汽車行業長期存在的 " 長賬期 " 問題(部分車企賬期長達 6 個月甚至 1 年),緩解供應鏈企業的現金流壓力,降低融資成本,減少壞賬風險,優化產業生態。其核心目標包括:
1、改善供應商現金流:縮短回款周期,降低融資成本,減少 " 三角債 " 風險。
2、穩定供應鏈:避免因賬期過長導致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影響產業鏈安全。
3、規范行業競爭:防止車企利用賬期優勢壓榨供應商,促進公平交易。
特別是地緣政治影響、全球經濟走勢風云變幻的當下,打造穩定、健康的汽車供應鏈體系更顯重要,相關政策的出臺得到了產業鏈企業的熱烈歡迎。
豪恩汽電認為,政策正倒逼行業從 " 價格戰 " 轉向 " 價值共生 ",車企承諾將供應商賬期縮短至 60 天以內,將顯著改善公司現金流。
盡管政策初衷良好,但在落地過程中,部分車企通過其他方式轉嫁成本,導致政策效果打折,甚至產生反作用,出現部分車企在縮短支付賬期的同時,要求供應商降價、協助攤銷成本的現象;部分車企名義上縮短賬期,但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6 個月兌付),實際資金到賬時間并未改善,或通過延長驗收流程變相拖延付款,均違背了政策初衷。
導致政策落實難的原因較多,其中,中國汽車產業的內卷式競爭是重要影響因素,極限價格戰下,成本轉嫁已成為車企的常規操作手段。
而過去幾年,從供應商到車企的全產業鏈企業為了抓住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紅利,開展了較大規模的擴產與創新投入,當投入產出未達預期,導致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
作為甲方,已有部分車企陷入現金流緊張困局,難以在短期內調整資金流以滿足 60 天賬期的支付要求,尤其是對于資金儲備不足、盈利能力較弱的車企來說,可能會面臨債務違約、供應鏈斷裂等風險,轉而向供應鏈轉嫁風險。
另有分析認為,部分車企承諾 " 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 60 天內 " 只是為了向市場 " 證明 " 公司現金流健康,避免被同行、供應商將公司歸類為 " 汽車界恒大 ",以此來維持公司穩定運營。
(校對 / 鄧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