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 " 卷 " 成麻花的時候,京東以一款專為物流場景設計的無人輕卡入局。7 月 2 日,京東物流在第十七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上正式發布自研無人輕卡產品——京東物流 VAN,標志著這家電商巨頭正式跨入造車領域。不同于蔚來、小鵬等乘用車制造商的燒錢模式,京東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徑:不追求個人消費者的眼球效應,而是深耕物流行業的效率痛點,憑借其電商物流的天然場景優勢,構建起難以復制的商業閉環。
京東與汽車產業的淵源可追溯至 2015 年,劉強東投資蔚來汽車,成為京東進軍汽車領域的開篇之筆。此后十年間,京東通過整車交易平臺試水汽車銷售,成立汽車事業部整合后市場資源,將 " 京車會 " 升級為 " 京東養車 ",構建覆蓋全國的服務體系。2023 年汽車事業部獨立運營,提出圍繞車主 " 買 - 配 - 養 - 用 - 換 " 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生態。直至此次無人輕卡的發布,京東終于從 " 服務者 " 轉型為 " 制造者 ",但其核心始終圍繞物流效率提升展開。
京東物流 VAN 無人輕卡的技術配置與性能參數主要集中于智能駕駛。據稱,該車配備 7 顆激光雷達、20 顆攝像頭及 12 顆毫米波雷達,可實現 360 度無盲區感知,檢測范圍較傳統方案擴大 19 倍,感知性能提升 3 倍。在自動駕駛能力上,京東物流 VAN 具備 L4 級別公開道路自動駕駛能力,可自主規劃最優路線、精準識別并避讓障礙物,能夠應對人車混行的復雜交通環境。其 24 立方米的超大載貨空間是目前物流行業內載貨量最大的無人輕卡,可完全替代傳統的 4.2 米貨車,相比傳統運輸方式可節省約 60% 成本,同時大幅提升物流運營效率。
京東物流 VAN 的技術積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近十年的漸進式創新實現的。從 2016 年首臺物流自動駕駛車測試,到 2019 年智能快遞車 4.0 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再到 2024 年與金龍汽車合作 "DIDO 自動駕駛物流車 " 試運行,京東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專利已超 500 項,為無人輕卡的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種差異化定位使京東避開了與特斯拉、比亞迪等巨頭的正面競爭,找到了一片競爭相對緩和的藍海。據機構測算,無人配送車的市場空間可達數千億元,遠超許多人預期,且由于技術門檻較高,目前入局者相對有限。目前,京東物流 VAN 已在北京、廣州等 30 個城市啟動試運營,覆蓋倉儲到配送全鏈路場景,計劃 2026 年完成超千臺車輛規模化部署。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優化路徑規劃,京東有望進一步降低單車運營成本,實現從干線運輸到末端配送的全鏈條無人化。
政策層面,國家對自動駕駛物流車的支持為京東提供了發展契機。商務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數智供應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推廣無人配送車,交通運輸部發布的《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 ( 試行 ) 》則為無人輕卡的路權開放提供了政策依據。
在造車新勢力普遍面臨虧損加劇的困境下,京東物流的無人輕卡業務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不僅商業化路徑清晰,盈利模式明確,更與其核心電商業務形成了強力協同。這種差異化生存狀態使京東成為造車浪潮中 " 獨善其身 " 的玩家。通過將汽車變為電商服務的延伸終端,京東強化了用戶黏性,同時以物流剛需場景驗證技術,降低試錯成本。正如劉強東所言:" 京東造車不是為了與合作伙伴競爭,而是為了推動物流建設和供應鏈發展,從而增強電商業務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