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團長聊聊天 : 昨天和我司 00 后小朋友聊職場規劃,切身感受到了這一代小孩的精神壓力之大。
理想是一種奢談,目標缺失大概是這一代人的精神亞健康。包辦的溫室環境,讓人在成長的環境中,缺少獨立決策與承擔后果的機會。
走上社會之后,面對現實壓力和無限選擇,脫離被安排之后,自然而然的就進入到深度迷茫。
我講了一個核心觀點,要給自己樹立構建核心能力的目標。
在我們年輕時候,一個令人艷羨的打工履歷是這樣的:22 到 24 歲從互聯網小廠入行;三年之后帶著職業技能進入大廠的業務部門成為骨干;在三十出頭的年紀換一家大廠拿百萬年薪,成為人生贏家。
不需要特別高的起點,按部就班的享受行業紅利,就可以拿到還不錯的結果。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份嚴絲合縫且有規劃的職場履歷。
現在回過頭看,這一切都是虛妄,核心在于一個蓬勃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周期,創造了無數的就業需求。時代的浪打過來了,只要拿個盆站在岸邊,就很容易接到水。
我現在的認知是:在亂局中養活自己,靠的不是運氣、履歷或浪潮,而是你能反復打磨的核心能力。
履歷不那么重要,浪潮其實也是最重要的;某種意義上,連運氣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否獨立解決問題、為別人創造價值 —— 這才是屬于你的護城河。
這個 " 核心能力 ",包括兩個層面:道與術。
" 道 " 是價值判斷,是你做事的出發點和判斷力;" 術 " 是技能技巧,是你能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的能力。
而 " 術 " 是最先可操作的部分。對我們做內容的人來說,術就是選題能力、結構力、表達技巧這些基本功。它們的底層,是理解力、結構化能力和反復錘煉之后形成的 " 內容判斷力 "。
這些東西,不是天賦決定的,是可以訓練的、可以優化的、可以持續疊加的。
術是要靠練習的,想要擁有超越平均水平的能力,就逃不過那專注的 1000 小時(是的,不用 1 萬小時,只需要真的專注的在某些工作上,用正確的方式投入過 1000 個小時)。
你認真寫過 100 篇內容,就會知道選題是怎么一回事;你剪過 50 條短視頻,就知道情緒節奏怎么踩;你跑過 20 次數據復盤,就會看懂一個作品的生命周期。
絕大多數人,其實是根本沒有完整投入過這 1000 小時的。練得夠多,才會有庖丁解牛的暢快感。很多時候,人都容易陷入自我感動的輕佻中,覺得自己懂了,覺得自己努力了,沒有以結果為導向。
把術修煉到位的核心標志是,有自信能復現結果。知道為什么成,也知道下一次怎么復制成功。
這時候你才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業務能力,而業務能力一旦進入 " 可控狀態 ",人的精神狀態也會隨之穩定下來,不再依賴外界的反饋來決定自己行不行。
這個時候價值判斷就會從內心中誕生出來,知道該做什么,不去做什么。
這是 " 道 " 的雛形。它不是哪本書里的教條,也不是哪位前輩口中的人生真理,而是你親手打磨出來的方向感。它來自你對工作的掌控感,來自你在混亂中找到秩序的能力,也來自你一次次面對誘惑和焦慮時,依然能做出自洽選擇的自信。
這一切都構建于擁有核心能力的基礎之上,今天的年輕人,可以多花點時間思考,到底自己準備具備哪些核心能力,并準備付出怎樣的努力。
我昨天給小朋友說,你可以給自己樹立一個兩年的目標,在我們這家小公司,兩年之后,成為一個成熟的資管行業內容創作者,這意味著要擁有兩項基礎能力:內容的結構化表達、資管行業的深度認知。
一切工作和學習,都以這個兩個目標去努力。
有了目標,自我驅動力才會發生作用。在生產效率極度發達的今天,只要一個人有內在的自我驅動,他就一定能夠快速成長。